╮(╯▽╰)╭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意思的是:
A.马克思对与实践紧密相关并能对它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发现,兴趣甚为浓厚    B.马克思高度重视理论学科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因而对任何一个新发现都感到由衷的喜悦    C.马克思十分重视他的发现对工业以及一般历史发展产生的革命影响    D.马克思有着非凡的预见性,因而对理论科学中的新发现都特别敏感    
2019-09-03 11:43:00
正确率:22%
╮(╯▽╰)╭
任何信息传输体制都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都可能出现信息不畅的情况。信息的传输者和接受者之间在主观上和客观上存在着信息供给与信息需求的矛盾,很容易为非正规传输渠道打开方便之门;了解信息无门,就会寻找体制外的信息渠道。于是某些知情或者号称知情者,就会“各投所好”,传播或者制造小道消息。小道消息作为社会信息需求的一种自我补救,它是在组织交流不充分、不通畅的情况下出现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畸变信息。尽管其可能存在一定的真实性,但其扩散的结果很难控制,容易引发社会盲动。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A.小道消息出现的原因    B.信息传输体制的弊端    C.形成信息不畅的原因    D.信息不对等造成的后果    
2019-09-03 11:41:53
正确率:40%
╮(╯▽╰)╭
在人类进步的道路上,发现与发明层出不穷,我们根据这些把人类的进程划分成先后相承的若干阶段。同时,各种社会制度,因为与人类的永恒需要密切相关,都是从少数原始思想的幼苗发展出来的,也同样成为我们划分阶段的依据。将这些制度、这些发明与发现综合起来,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人类出于同源,同一发展阶段中人类有类似的需要,并且可以看出在相似的社会条件中人类有同样的心理作用。这段话的意思是:
A.人类出于同一祖先,因此有同样的需要和心理    B.人类所有种族在相似的情况下,其需要和心理是相同或类似的    C.同一个种族的成员在同样的发展阶段中有相同或类似的需要和心理    D.在社会条件不尽相同的情况下,人类的心理作用仍然可以是一致的,而具体的需要在相同的条件下只能是近似的    
2019-09-03 11:40:52
正确率:22%
╮(╯▽╰)╭
一个躬逢社会激变、十分关心政治的青年,并非被迫而是出于自愿的久守缄默。一般来说,是令人难以理解的。谢林曾不止一次告诫黑格尔:这样做“殊为不值”,但黑格尔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种缄默实在是一切教育和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必须从能够认识别人的思想开始”。段落中“这样做‘殊为不值’”的“这样”指代什么?
A.躬逢社会激变,关心政治    B.强迫青年    C.理解社会    D.保持缄默,研究别人    
2019-09-03 11:39:39
正确率:66%
╮(╯▽╰)╭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加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这句话的含义是:
A.美德,要令人肃然起敬,要有华丽的外表    B.凡有美德的人,即使打扮得华贵也令人肃然起敬    C.凡有美德的人,即使打扮得不够华贵也令人肃然起敬    D.凡有美德的人,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更令人肃然起敬    
2019-09-03 11:38:48
正确率:71%
╮(╯▽╰)╭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步继承了危险的包袱,形成对侵略的嗜好和媚上仇外的习性,这对人类的生存是很不利的。但是我们也学会了同情别人、热爱子孙后代、渴望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些是我们得以生存和繁荣的有力武器。人类本性中的哪一方占上风尚无定论,尤其是当我们的眼光、理解力和思想境界只局限于地球时,就更没有定论了。然而,宇宙的无穷奥秘,还要靠我们去发掘,从宇宙空间观看地球就无所谓国界了。假如地球是一个脆弱的蓝色发光体,在群星的辉映下变成一个不显眼的光点,那么种族主义、宗教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就难以维持了。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恶的本性会阻碍人类的发展    B.宇宙视野能使我们心胸开阔    C.向外太空扩张使人的本性不再重要    D.回顾历史有助于人类获得更广阔的视野    
2019-09-03 11:34:50
正确率:75%
╮(╯▽╰)╭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对我们来说,这也许太空泛了。我们先要做的事是去注意身边的一片落叶,且不要去拒绝落叶给我们心灵带来的清、静和悲凉。金钱能买到很多东西,但买不到生命深处的诗情。如果典当了固有的诗意体验,生命还剩下多少本真?对这段文字理解错误的是:
A.生命的本真是诗意的,要从一草一木中体验生命的价值,获得心灵的慰藉    B.诗意不仅蕴含安宁、浪漫,也包括苍凉、悲怆,人类的生命何尝不是如此    C.不要让物欲充塞了灵魂,否则精神和情感会变得日益麻木贫瘠、苍白乏味    D.有了激情浪漫,多愁善感的诗人的气质和情怀,才能做到“诗意地”生活    
2019-09-03 11:33:50
正确率:67%
╮(╯▽╰)╭
近来,某省对“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实行了严管重罚,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出现多起被罚者抵触甚至打骂交警的事件。不仅如此,由于路权分配、法治素养等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加上没有足够的警力,当“运动式”执法过后,“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便卷土重来。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成因复杂,一时难以根治    B.光靠严管重罚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式过马路”问题    C.只有变“运动式”的执法为常规执法,才能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D.要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取得良好的执法效果,应进行综合治理    
2019-09-03 11:32:43
正确率:28%
╮(╯▽╰)╭
美国法理学家博登海默说:“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在他看来,正义具有不确定性,不同的裁判者、不同的情境下正义会以不同面目示人。其实不然,正义绝对不会变幻莫测,不可琢磨,他不是裁判者随心所欲的个人情绪宣泄,它一定体现了人性中的真善美,不会挑战人类的良知、美德、慈爱等正义的情感。我们不能苛求所有法官对同一事实形成完全相同的观点,但执法者追求正义,惩恶扬善的目标不能偏离。对这段文字理解错误的是:
A.执法过程中应存异求同,避免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B.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可以不同,但正义的标准是确定的    C.法官不能用“普洛透斯似的脸”来混淆是非,颠倒善恶    D.法官裁判应合乎基本准则和目标,不可背离正义和公平    
2019-09-03 11:31:50
正确率:66%
╮(╯▽╰)╭
残缺家庭是指家庭中配偶一方因离婚、死亡、出走、分居等原因使家庭成员不全的家庭。在现代西方国家,离婚率较高,造成残缺家庭数量增多。以美国为例,20世纪70年代以来,每两对登记结婚的夫妇中就有一对离婚,单亲家庭数量增加75%以上。离婚后,由于男子的再婚机会多于女子,单亲家庭大多以妇女为主,这种单亲家庭约占美国家庭的19%。在西方其他国家,离婚率也是造成单亲家庭的主要原因。中国由于长期受封建节操观的影响,多为寡居家庭,因离婚产生的残缺家庭较少,但现在情况也有所改变。下列说法与这段文字相符的是:
A.美国的离婚率一度高达75%    B.美国离婚妇女的再婚率高于中国    C.在中国,离婚造成的单亲家庭数量有所上升    D.在美国,以妇女为户主的家庭占家庭总数的19%    
2019-09-03 11:30:50
正确率:64%
当前第 1146 页 / 共 4116 页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400-6655-13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