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老子论“道”,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孔子论“仁”,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在理论逻辑上,老子从道德人心的角度,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孔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在价值取向上,老子之“道”以具体的社会之“德”为理论归趣,其抽象哲学观与社会价值观并无判然界限;孔子之“仁”以社会之“道”为理论指向,其社会价值观与抽象哲学观也无判然界限。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A . 老子之“道”与孔子之“仁”构成理论上的互补关系
B . 老子之“道”与孔子之“仁”构成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C . 老子之“道”与孔子之“仁”彰显的价值观相互对立
D . 老子之“道”与孔子之“仁”虽表面相反但深层相济
参考答案: C
小麦参考解析:
第一步:判断题型------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第二步:分析题干
根据“在价值取向上,老子之‘道’以具体的社会之‘德’为理论归趣,其抽象哲学观与社会价值观并无判然界限;孔子之‘仁’以社会之‘道’为理论指向,其社会价值观与抽象哲学观也无判然界限。”可知,“德”和“道”并非相互对立,所以老子与孔子的价值观也并非相互对立,C项表述有误,本题选非,当选。
第三步:分析选项
A选项:根据“在理论逻辑上,老子从道德人心的角度,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孔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可知,老子和孔子分别从道德和伦理角度来谈论,二者互补,本题选非,排除,
B选项:根据“在价值取向上,老子之‘道’以具体的社会之‘德’为理论归趣,其抽象哲学观与社会价值观并无判然界限;孔子之‘仁’以社会之‘道’为理论指向,其社会价值观与抽象哲学观也无判然界限。”可知,二者为辩证关系,本题选非,排除。
D选项:老子之“道”与孔子之“仁”在理论上从不同角度出发,但辩证互补,选项表述正确,本题选非,排除。
故本题选C。
【2023-联考/海南-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