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试题)
从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历史阶段的流行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时代的镜像。“抗美援朝,‘大跃进’,大炼钢铁,上山下乡,样板戏”等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的时代特征。“下海,商品经济,摸着石头过河,特区”等词语的出现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思想的大转变。进入90年代后,“OK!酷,粉丝”等外来词汇的音译或直接使用充分体现了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郁闷,杯具,给力,蓝瘦香菇”则表达了人们复杂多元的情绪倾向。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
A、
社会结构调整提供了流行语的发展空间
B、
流行语往往是可变的,流行是短暂的,影响面是广泛的
C、
流行语既是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逃避和猎奇的强烈表现
D、
流行语是时代价值观的表征,反映着社会群体的普遍心态
正确答案:D,正确率:75%,作答次数:609
能看懂解析
看不懂解析
收藏
纠错
答案解析
【参考答案】D。
【解析】文段开篇引出流行语与时代之间的关系,指出流行语能反映时代。随后通过四个例子,分别阐述了不同时代的流行语所反映的不同时代的特征和思想。故文段旨在强调流行语可以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思想,对应D项。
A项:“提供了流行语的发展空间”偏离文段重点,文段强调的是流行语体现时代特征和思想,且文段未提及“社会结构调整”,无中生有,排除。
B、C两项:只提到了“流行语”,而文段强调的是流行语与时代的关系,缺少主题词“时代”,偏离文段中心,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来源